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:@hg4123

254阵型*+*

2024-09-22 5:30:55 棉篮球直播 庚傲菡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254阵型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254阵型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甲午战争日本军舰发一枚炮弹用时多少?怎么样?

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各舰装备的火炮各不相同,因此其发射速度也各有不同。

在甲午战争前,日本海军的发展也是处于摸索阶段,因此其装备的军舰以进口为主,自造为辅。而进口的军舰也分别来自英国、法国等国,所以舰上装备的火炮也是五花八门。

以大中口径火炮为例,像三景舰装备了法国的320毫米加纳特炮、英国的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。“吉野”号装备了英国的152毫米、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。“扶桑”号装备了德国产的240毫米、170毫米克虏伯炮。“浪速”和“高千穗”装备了260毫米、150毫米克虏伯炮.而“赤城”号装备的则是旧式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。

254阵型*+*

“浪速”的260毫米克虏伯炮

综合算起来,日本海军装备的大中口径火炮有法国产的320毫米加纳特炮、德国产的260毫米、240毫米、170毫米、150毫米克虏伯炮、英国的152毫米、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、120毫米阿姆斯特朗炮等等。

152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

这些火炮中,英国的152毫米、120毫米阿姆斯特朗速射炮因为配备了新式的制退复进机,所以发射速度比较快,每分钟可以发射5、6发炮弹。而其他火炮大多为架退炮,或者是旧式的“瓦维瑟尔”驻退复位机,发射速度就要慢的多了,一般大口径火炮几分钟才能发射一发炮弹,而150毫米以下中口径火炮,则是每分钟发射1发。

不过以上只是理论发射速度而已,实际使用时因为炮手熟练度和环境不同,发射速度有所不同。像英国炮手在靶场上曾经拿120毫米速射炮打出过一分钟12发的爆发射速。而三景舰的320毫米加纳特炮在海战中则差不多1小时才能打出1发炮弹。

所以日本军舰要发1枚炮弹用多少时间,要看具体是哪艘军舰哪种火炮,在什么情况下使用。

北洋水师普遍装备的是克虏伯150mm后膛炮和210mm后膛炮,射速为1发/分钟,“定远”和“镇远”的305mm主炮射速更慢,每3分钟才1发。

日本联合舰队装备的150mm和120mm速射炮射速为8~10发/分钟。火力之猛,可想而知。

北洋舰队的水兵就是在冒着这样猛的火力下坚持装弹射击的。

(对于北洋水师是否装备过速射炮有不同看法,据日本《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》上记载当时的“广丙”号上有3门120mm国产速射炮,如果事实的确如此,则大口径速射炮之比为3:97)

在这里也提一下弹药问题。

黄海海战中,北洋水师所携带的弹药只有半个基数,(丁汝昌曾经百般催迫,无奈就是没有)其余用减三装药的教练弹代替。

如果击中的炮弹全部爆炸(不但是海军,陆军炮弹中了不炸,在清军几乎成了正常,参见龟井兹明的《日清战争亲历记》),结果就完全不同。

对日本人最有威慑力的“定远”305mm主炮,当时居然只有3发榴弹,前后主炮各1发,剩下的1发靠猜拳决定归谁。这是北洋官兵的过错吗?

炮弹正中日舰,但就是没爆炸,这是北洋官兵的过错吗?

鱼雷正中日舰,但居然从舰底而过,这是北洋官兵的过错吗?

在那场海战中除了速射炮,北洋海军的命中率是20%,日本的是12%。

1890年之后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成功研发了新式的6英寸(152毫米)、4.7英寸(120毫米)口径速射炮,这种火炮安装有自动复进机,火炮发射、后坐后,能够依靠复进机自动恢复到原位,相较发射、后坐之后需要依靠人力辅助重新复位的旧式火炮,其再装填的效率更高。这类火炮虽然炮弹威力不敌2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舰炮,但是凭借超乎寻常的发射速度,单炮在单位时间内投射的炮弹数量则达到旧式火炮的10倍左右,可以快速形成可怖的压制火力。

日本海军敏锐地注意到了这种新式武器,1890年后问世的日本军舰几乎都装备了英国制造的速射舰炮,其中“千代田”“吉野”“秋津洲”等还是完全以速射炮作为主副火炮的军舰。

除大口径速射炮外,当时的海军还装备有被称作小速射炮的小口径机关炮,这种火炮在大型军舰上的主要用途是近距离杀伤敌方人员,摧毁上层建筑、构件,以及攻击逼近的鱼雷艇等

哈乞开斯公司推出了新研发的47毫米口径单管机关炮(日本海军称为保式速射炮,又分为带有复进机、采用3磅弹头的重47毫米口径炮,以及没有复进机、采用2.5磅弹头的轻47毫米口径炮),其射速、威力和可操控性更为均衡。

日本海军敏锐觉察到这一新武器的价值,其1887年后购买、建造的几乎所有主力军舰上,都大量装备哈乞开斯47毫米口径重型或轻型机关炮,作为舰上的辅助火力。日本海军的主力军舰在进行近距离交战时,也拥有了极强的火力优势

1. 日舰的上配备的120mm和150mm是速射炮,其设计速度可以达到5-6发/分钟(120mm),比北洋的大口径炮射速(定 镇 305mm炮射速 3.5分钟/发,致远等210mm炮 2.5分钟/发),相差十几倍。

2. 日舰配备的炮弹基本上都是开花弹,其中装填的是苦味酸,其爆速是北洋黑火药装填炮弹的10倍。而且北洋即使装填黑火药的开花弹也不多。

3. 日舰有备而来每条军舰上均配置了大量的炮弹,吉野经过5个小时高强度的炮战,只消耗了一半的弹药,而北洋舰队大部分已经弹尽粮绝。如果不是因为炮弹打光,致远也不会冒险用冲撞或鱼雷攻击战术导致脱离编队被击沉。定镇最后只剩下几十发炮弹(还是实心弹)。如果不是日舰首先退出战斗,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。

日本国一秒五发。日本都是进口最新的铁甲舰,速度快,弹炮射发频率快,士兵训练有素,武器保养好,最好的是全国上下一起对外,体制好,这才完胜大清国。大清国还是老式的铁甲舰,就定远,镇远,济远,致远,经远等铁甲舰。缺少保养,武器弹药少,钱被挪用于慈禧太后寿辰。士兵训练因为舰长调换,缺乏系统的训练,武器落后,体制差,上层对于此次战役还不够重视,落后的体制才导致了大清朝的完败。

陆逊之才和姜维之才相比,谁更厉害?

陆逊和姜维比,两人基本不在一个层次。

都知道三国有三大战役,分别是官渡之战、赤壁之战、夷陵之战。三大战役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,并且都是以弱胜强,是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。三大战役胜利方的指挥官分别是曹操、周瑜和陆逊,止此成效,就足以高出一筹。

而陆逊的战绩远不止于此,那时平叛治乱的小仗就不谈了,夷陵之战之前,最大的战役就是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,令威振华夏,不可一世的关羽兵败身死。大部分人记得吕蒙是此役主将,其实严格说,这是吕蒙和陆逊联手奉献的好戏。不仅是参与了策划,代吕蒙出任督都,写信麻痹关羽,攻进荆州时,陆逊是亲率部队杀进去了的,起的作用丝毫不弱于吕蒙。

三国鼎立成型,东吴与强魏之间也有战斗,最激烈的就是石亭战役,陆逊用周鲂诈降,大败当时魏将第一人曹休,至曹休不久身死,这比六出祁山而无法战胜曹真、司马懿的诸葛亮都强。

而姜维,虽承诸葛亮遗志,九伐中原,可均无功而返,为避祸移军沓中,给钟会伐蜀留下可乘之机,终至蜀汉覆灭。

三国演义,尊刘抑曹是主旋律,东吴轮为打酱油的,所以本是三国中最弱的蜀汉成了主角,聚光灯下诸多人物被放大,姜维也是其中之一。国小而弱,不仅是人口、土地面积,包括兵力、人才,都是最差的。东吴能成第二大势力,更长的阵线与大魏对抗,不是象小说里写的那么孱弱,而是相反,比蜀汉强得多。而陆家为世家,从陆康到陆逊及陆抗、陆绩,代代都有人才涌现,非姜维可比。

这应该是姜维更强一点。

因为姜维和陆逊从未交过手,所以我们以他们之间共同交过手的诸葛亮为参照物做对比。姜维在曹魏做守城将的时候,诸葛亮一战不能胜之,因此设下离间计,利用姜维老母胜了。从中我们知道姜维守城是可以挡住诸葛亮的,甚至让诸葛放弃强攻,说明姜维防守方面不弱。

同时对比陆逊,陆逊夷陵之战大胜,后被困于乱石所成的八卦阵中,几乎出来不得。这点就可以看出来陆逊远不如诸葛亮了。而依次推来,继承诸葛亮衣钵,兵法,阵法以及机关术的姜维,应该是强于陆逊了。

随后的北伐问题,姜维九次北伐都没有胜,对比诸葛亮应该是多有不如。但跟东吴比起来,又好很多,因为东吴攻打魏国更不行,问题更大,孙权被张辽八百死士杀破十万雄兵,战绩真的很难看,但是陆逊应该没参加,所以双方也基本持平。

最后比双方的人物形象,个人水平。姜维能文能武,是不可少的全才武将,身体素质高,碰上猛将也能杀他几个回合不落败。而陆逊是儒将,这方面就差很多了。陆逊依靠的是智谋,而姜维也是胆大心细,两人各有特点,但是陆逊的成名之战的对手刘备实在是太水了,如果对手是诸葛亮,也应该和司马懿一样被诸葛压着打,而且东吴的国力也远不如曹魏,所以只会更惨些。

因此推论,姜维应该强于陆逊,但是双方交手不会是一面倒的局面,应该是像诸葛司马一样互有胜负。而且高手过招往往一念之差,马超都曾有机会杀掉曹操,杀得曹操割须断袍,几乎丧命,所以两者胜负也不会太过。

陆逊虽有能耐,也不过昙花一现,除了火烧连营之外,其他也没什么拿出手的战例。可就是这一战,使得蜀汉加快了残败的结局。
综合起来讲,陆逊的文韬武略比不了姜维。姜维在诸葛亮去逝后,尚能为刘禅主政的蜀汉流尽最后一滴血。
姜维为蜀汉打了许多的胜仗,而陆逊仅仅一次火烧连营,便隐身而退了。所以说,姜维应该略胜于陆逊。

如果比成就,陆逊远在姜维之上。如果比能力,两者各有杰出之处。综合而论,陆逊更加优秀。

卧龙凤雏,麒麟冢虎。卧龙和凤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诸葛亮和庞统,而冢虎和幼麟分别是司马懿和姜维。

姜维是蜀汉后期的大将,也是蜀汉自诸葛亮之后唯一有雄心恢复中原的人。

陆逊则是东吴开国大臣、开国名将,连败蜀汉、魏国,为孙权立下了汗马功劳。非常巧合的是,姜维与陆逊都活跃于三国中后期。

细数陆逊的生平不难发现,此人一生用兵如神,几乎少有败绩。无论是在《三国演义》还是《三国志》中,陆逊都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英雄人物。

陆逊是三国时期江东吴郡人,出身于江东士族家庭,同时也是著名的东吴四大都督之一,但实际上他的成就要比周瑜、鲁肃、吕蒙三个人都高。因为周瑜、鲁肃、吕蒙均英年早逝,军功虽高,政治成就并不高,只有陆逊爬上了政治的巅峰,官至东吴丞相职位。

陆逊的战绩非常辉煌,可谓常胜将军。东汉建安24年(219年),陆逊与吕蒙联手夺取荆州,擒斩关羽,为孙权夺回荆州。

蜀汉章武2年(222年),陆逊在夷陵之战大败刘备的东征大军,威震天下,巩固了孙权的统治。东吴建立前后,陆逊又多次击败魏国的进攻,成为孙权的肱骨之臣。陆逊官至东吴宰相,武能安邦,文能治国,足以媲美蜀汉丞相诸葛亮。

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评价东吴的四大都督时,就将周瑜放在第一位,陆逊次之,鲁肃再次之,最后才是吕蒙。

反观姜维,姜维原本只是魏国降将,后来才被诸葛亮收入帐下。与陆逊的文武双全不同,姜维更侧重于军事方面,在政治上没有多大的建树,所以先后受制于蒋琬、费祎等老臣。诸葛亮是公元234年去世的,可一直到公元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被刺杀,姜维才得以独挡一面,全面发动北伐。

姜维虽然以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自居,但他多次北伐均未能克复中原,反而还加速了劳民伤财,晚年又受到奸臣黄皓的排挤和陷害,仕途并不如意。就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说:“内不能除黄皓,外不能制姜维”,指的就是黄皓混乱朝廷危害社稷,而姜维则穷兵黩武地加速了国家困苦。

从成就上来说,姜维远远比不了陆逊,最多能和东吴的吕岱、丁奉等名将相提并论。但他一片赤胆忠心,忠于蜀汉,这一点倒是可歌可泣的。

应该不相上下。

1.姜维继承诸葛亮意志,积极北伐,然而劳民伤财,国力日渐虚弱。这并非姜维才能不够。两国打仗拼的是国力,蜀国是三国最弱的,鼎盛的时候也不过十几万,到姜维出任大将军时,兵力不足十万,而魏国经过数十年恢复,力量已然很强,即使姜维拥有出众的军事才能,打过一些胜仗,也无法撼动魏国的根基。陆逊与众不同,主要是固守疆土,凭借长江天险,防守相对要容易。

2.两人对手不同,姜维最大的对手是邓艾,邓艾军事才能出众,不在姜维之下,而且魏国国力强盛,据守难度不大,灭蜀时又走阴平,避开了姜维,成就了一场经典战役。陆逊两次主要战役对手分别是刘备和曹休,曹休也是名将,但比邓艾还是要逊色一些,而刘备已经步入老年,一方面精力不足,二方面被仇恨冲糊了头脑,三方面对自身实力过于自信,已不在巅峰状态。

3.两人政治方面都不成功,一个逐渐远离政治,让黄皓控制了大权,一个虽任丞相,却卷入帝位之争,郁郁而终。

4.换位思考,如果陆逊在蜀国,估计也不可能入主中原,而姜维在吴国,也有可能打赢夷陵之战,打败曹休(周舫之计是关键)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54阵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254阵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